其他
火时一天卖出三四百碗!萧山这家面馆,主打一个“鲜”字!你吃过吗?
走过成片的烧烤和烤肉商铺,终于寻到了今天的目的地。
面小匠的门头透着股低调感,只有暗红与白两色,早点、生煎、面馆,几个词缀在招牌上,简洁明了。店面虽小,但打理得干净,进门口还放了一个复古风的洗手台,颇有种九十年代与现代的交错感。
午后人流零星,店里偶有几位食客进入,似是常客,熟练地点完餐后,一玻璃之隔的后厨瞬间响起燃气声,紧接着传来锅铲与铁锅的碰撞声,与座位上食客手机里短视频声融合,成了独属于这家市井小店的背景乐。
没过多久,香气顺着空气飘到了厅堂,阿姨端着面走向食客,盛着冒热气的汤面落桌。拿筷、搅拌、挑面,食客轻吹了几下,面条入口……
赶“潮流”的面老板
老板金杭杰便是此时进了店,手里拎着几个大袋——这是他刚从菜场买回的“鲜货”,为晚高峰所备。
他习惯于自己去购入原材料,这项最基础甚至有些费时费力的活计,在他眼里,却是串联起店内产品口味的重要一环。而之所以养成这样的习惯,还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——和大多数的厨师职业轨迹相同,他曾在杭州某饭店里当学徒,专攻烹饪技艺,“学了十年功夫,感受到烹饪最重要一点,就是选材的讲究,比如炒个牛肉,我们就要考虑选什么样的牛肉,是牛腿肉还是牛里脊更适合做这道菜,面也是一样的道理。”
他喜用鲜面条,比冰冻面条更有韧性,且口感也更胜一筹。
此外便是浇头,面里的精髓,牛肉、腰花、大肠、笋干……他在这里头下足了功夫,“一些经典的不能缺,还要把浇头搞出些新花样,这样顾客才不会腻味。”
年幼时的耳濡目染,让次坞打面成了他决定自立门户创业后,脑海里第一浮现的产品。2011年年底,建设一路上一家小面馆悄然开张,虽然布局紧凑,从厨房到内厅只有十几平,但好在可以连起户外雨棚,再摆上几张桌椅,总算是能让食客有地歇歇脚。
彼时,萧山区内做次坞打面的商家稀零,金杭杰算是赶上了首波潮流,加之扎实的技艺和分量,生意红火。
只是,餐饮界赛道素来拥挤,随风潮不断涌入的商家只增不减。七年后,望着自家店周围隔五十米就冒出的同品种面馆,他知道,或许到了该和这里告别的时刻。
恰逢上海的亲戚邀请,苦于思考下一家店面招牌菜品的金杭杰邂逅了风靡一时的牛蛙面,“那个时候萧山也几乎没人做这个,我感觉是个商机。”他专门在上海转悠了几天,品尝了好几家面馆取经,“先吃,回去再琢磨怎么改善。”
面小匠的“匠”是工匠的“匠”
心里有了底,新店位置在短时间内也敲定了下来。
名字是金杭杰自己取的,叫面小匠,“三个字朗朗上口,也不想太张扬,就取了‘小’。”提到这里,他不好意思地笑笑,接着说,“感觉做我们这种活,需要点吃苦耐劳和坚持的精神,就像工匠一样,所以就用了‘匠’字。”
面小匠的菜单上,面条品种丰盛,但招牌唯二,牛蛙面和片儿川。
“当时的牛蛙面,我觉得是店里一个爆款,人无我有嘛。”他解释,上海的牛蛙面口味多是放些青椒,口味还是和萧山这里有些区别,为此,他特意改成了酱爆,让更多人吃得习惯,用量也很足,碗碗都放了将近两只牛蛙,“做面七年,我有这个自信,让别人吃过一次,就能牢牢记住我们。”
至于片儿川,理由更不用多说,作为萧山每家面馆的灵魂,“看一家面馆好不好吃,就看这片儿川味道如何,而片儿川的灵魂就在这咸菜里。”和别家店习惯使用“倒笃菜”不同,面小匠的片儿川喜欢用水冬菜,“原料就是萧山本地人常用的九头芥(雪里蕻),它吃下去辣辣的,还带着股香味,颜色上也比‘倒笃菜’好看,所以哪怕是反季,我们也会去专门找人采购。”
金杭杰对产品的质量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。即使现在已不怎么下厨,但每一个招聘的厨师,至少一个月的时间里,他都要细盯每碗出锅的餐食。
也或许正因此,面小匠成了那条街上为数不多迈过疫情三年的餐饮店之一。
细节,他说,这是决定餐饮的成败之点,“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吧。”他回忆,疫情刚开始时做外卖,为了能确保面条不坨,他们专门研究了汤面分离、保鲜膜包装等方式,“包括餐具上一些贴心的纸条和联系方式,如果有问题,让他们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到我们。”
而这份贴心与好口感,也让刚开一年的面小匠,在疫情成为众多餐饮店的“绝望关卡”时,反借势出圈,一天最多时,能卖出超三四百碗面,口碑随之传开,成了附近闻名的网红面馆。
“力不从心,也要跟上时代新玩法呀”
当话题指向未来,金杭杰坦言,餐饮并不是一个好做的生意。
他今年40岁,做餐饮占据了一半的岁月,但他依旧摸不清,这个行业的风向吹往何方。经历了火爆时刻,他不得不面临跃过至高点后的客流下降现实,但正确答案是什么,没有人能给出确切回复。
面小匠试图跟过潮流,在预制菜火遍餐饮圈的时期,金杭杰却在自己品尝的瞬间就放弃了这条路,“无论是口感还是卖相,连我自己这关都过不了。”更何况是有着“刁钻”味蕾的食客,但凡有丝毫不新鲜,差评就会敲上门,他不敢冒这个险,“萧山本帮面做的就是一个‘鲜’字,拿不新鲜的东西去糊弄客人,其实也是砸自己的招牌。”
他开始研究起营销这个深奥的课题,比如在平台放券,比如做起社群服务。眼下,他还开始琢磨起抖音号,“想各种办法,让这家店更多去曝光,然后也打算去外面看看,学点新东西,希望能让这家店越来越红火吧。”
无疑,飞速发展的时代,对餐饮这一行提出的要求苛刻,要传承,也要革新,为了能跟上时代,商家们在摸索前行,无论是老字号,还是新生代,都期冀着能发现所谓的“破圈”之法。
“没办法呀,这是我们必须走的路,即使力不从心,也要跟上时代新玩法。”
文/记者 林青颖
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编辑/郭钰
责编/卢卓琳
审核/孟再励
《萧山日报》征稿啦
9月1日起,萧山日报全新改版,重磅推出文化系列板块,设立湘湖周末、梦笔桥、湘里坊,文化·悦读、文化·漫谈、文化·乐活、文化·影像等版面,欢迎文学爱好者向我们投稿或提供相关信息,一经采用,即付稿酬。
投稿邮箱:
湘湖周末、梦笔桥、湘里坊:
303555015@qq.com
文化系列:413821639@qq.com
详情点击:面向全国!《萧山日报》副刊征稿中,一起来发现生活的美
你可能想看
求